一、缺乏自然體驗的都市生活,對孩子意味著什麼
在都市長大的孩子,多半生活在大樓、公寓與密集的住宅之間。去公園看看草地、在家照顧兩盆綠葉,算是日常能接觸到的「自然」。但對幼兒來說,真正有教育意義的自然體驗,得包含手、眼、鼻、耳與身體一起參與:摸得到泥土、聞得到植物氣味、看得到季節變化、聽得到風與蟲鳴、身體能彎下去照料一株小苗。
不少家長分享過類似畫面:孩子第一次看到蚯蚓會退後兩步、第一次摸到溼泥會皺鼻子;甚至有人以為番茄「長在超市」——這不是孩子無知,而是缺場域、少經驗。新竹市私立幼兒園-聖奇,把自然體驗帶回校園,在頂樓打造空中菜園並規劃小小農夫日,讓孩子每週都能在熟悉又安全的環境裡翻土、播種、澆水與收成,補上都市幼兒最稀缺、卻最重要的發展養分。
二、翻土與植栽活動,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與勞動價值
第一次拿鏟子的手,常常太用力或不夠用力;第一次拿澆水壺,容易把菜苗壓得彎腰,孩子會緊張地看老師。這些「不完美」正是教育的起點——學習如何好好照顧一個生命。
聖奇依年齡設計不同任務:
幼幼班/小班
選擇發芽快、回饋明顯的萵苣、香草,培養「我照顧—它長大」的直覺連結,重點在感官體驗與基本秩序(工具出借、用完歸位)。
中班/大班
挑戰需要更長等待與更穩定照料的番茄、絲瓜、高麗菜等,加入「輪值責任」「澆水量判斷」「觀察葉色」等任務,練習協作與紀律。
孩子逐步理解:如果今天少了我的一步,明天就可能看見萎縮的葉子或乾掉的土。責任感是在一次次彎腰、抬水壺的動作裡養成,這也是許多新竹市托兒所家長特別重視的「生活教育」,因為孩子能在體驗中自然學會責任感,而不是被強迫規範。
三、從小小菜苗到累累果實,孩子的生命教育課
農耕的精華不僅在「做」,更在「看見變化」。孩子每天對比昨日的葉片大小、顏色深淺、是否冒出花苞;番茄從綠轉紅,高麗菜心一圈圈往上包——這些微小變化,讓孩子學會用時間理解世界。
為了把「看到」轉為「學到」,老師會帶孩子以簡單方式做紀錄:畫「我的菜苗今天長這樣」、貼上高度刻度紙條量一量、用拍照日誌對比一週前與今天。這些方法不需要過於專業的名詞解釋,卻能讓孩子自然建立科學觀察、時間感、描述能力。
同時,我們把原本獨立的「等待教育」融入這個章節:孩子在等待發芽、開花與結果的過程裡,面對「今天還沒長」「為什麼別人的比較高」的情緒。老師會引導孩子看懂差異、調整照料方式,也學會在不急躁中堅持。這樣的過程,正是幼兒園生命教育的最佳教材——從等待與觀察中,孩子學會尊重生命、理解差異與耐心成長。
四、食物從哪裡來?從田園到餐桌的過程學會感恩與珍惜
聖奇幼兒園的教育理念之一,是薰陶孩子「懂禮貌、守秩序、知感恩」的品格。小小農夫日活動,正是實踐「惜福與感恩」精神的最佳途徑。孩子親手翻土、澆水、除草,可以體會到蔬菜長大的不容易,進而明白餐桌上的青菜並不是「超市裡隨手一買」那麼簡單,而是來自農夫長時間的辛勤耕耘。
美食 DIY,讓農耕成果變成共享的喜悅
這份農耕體驗,也自然延伸到健康飲食教育。園內安排美食 DIY 體驗:
孩子會將自己摘下的蔬菜放進三明治或刈包
撕雞胸肉、擺放起司片,組合成沙拉
一起分享成果,感受「我的努力 → 大家的笑容」
這是一場「生命教育」的延伸,當孩子看到大家一起享用成果時,他會為自己感到驕傲,也更懂得珍惜食物。
孩子常見的問題:挑食與浪費-如何轉化?
家長常抱怨孩子挑食或浪費,但研究發現,「情感連結」是改變飲食習慣的關鍵。
許多孩子不愛吃青菜,但當蔬菜是由自己親手種植、親手料理時,他們會願意嘗試,甚至因為驕傲而主動和同學分享。這份「我種的菜我來吃」的情感連結,讓食物不再只是餐桌上的配角。
家長若想把這份教育延伸到家庭中,可以試著讓孩子參與更多準備環節:
假日帶孩子去市場挑菜,讓他決定今天要吃什麼蔬菜
在家安排「親子共煮時光」,例如一起洗米、剝玉米粒
用餐時說一句「謝謝農夫種菜給我吃」,建立孩子對食物的感恩
這些小細節,都能塑造孩子「不浪費」與「感恩」的習慣,這將成為陪伴他們一生的生活態度。
六、家長可以這樣做:從校園到家庭的永續教育
要讓影響更長遠,最好把「小小農夫」搬回家。沒有院子沒關係,陽台一排香草盆、窗邊幾杯蔥水耕,就足以形成家庭小循環:播種 – 照料 – 收成 – 入菜。孩子每天澆一點水、記錄一次高度、剪下一片葉子放入晚餐;自然就會延伸到資源珍惜與環境意識:水不能亂開、菜葉不要浪費、剩食要打包。
假日也可以安排親子農場體驗:插秧、採果、看牧場擠奶。當孩子在不同場域看到相同的「辛苦與收成」邏輯,他的世界觀就不再只停在「我喜歡/我不喜歡」,而是能把選擇建立在理解之上。這樣的家庭式親子教育,讓孩子可以在生活細節中延續在校學到的價值觀。
七、家長最關心的幾個問題
Q1:孩子害怕弄髒手或接觸泥土,該怎麼引導?
部分孩子可能一開始會排斥「泥巴感」,這是正常的。家長可以從「乾淨」的體驗開始,例如先讓孩子用小澆水壺幫植物澆水,再慢慢嘗試用小鏟子挖土。也可以結合遊戲方式,例如比賽「誰找到最多蚯蚓洞」或「誰發現小蟲子先舉手」,讓孩子轉移注意力,逐漸克服對泥土的不適感。
Q2:孩子參與種植後,熱情常常維持不了多久,有什麼辦法延續動力?
可以透過「任務分工」或「角色扮演」來延續興趣。例如安排孩子擔任「澆水小幫手」或「觀察記錄官」,讓他覺得這是屬於自己的責任。同時,家長可以安排「收成小儀式」,像是收割後一起拍照或用收成的蔬菜做簡單料理,讓孩子感受到努力帶來的具體成果。
Q3:農耕教育和其他學習有什麼連結或延伸?
農耕活動不只是「種菜」,它和孩子的課業以及多元興趣發展都有緊密關聯。舉例來說,孩子在種植過程中會學到數數(計算澆水次數)、時間感(等候發芽)、科學觀察(比較葉子的大小與顏色)、甚至語言表達(描述植物的變化)。同時,農耕也能激發新的興趣:有的孩子因為觀察葉片而愛上科學實驗;有的會把蔬菜畫下來,轉化成藝術創作;甚至還有人會在美食 DIY 中找到對料理的熱情。這說明農耕教育其實是一個「跨領域的起點」,能把生活、學科和興趣串連起來,培養孩子多面向的學習力。
Q4:家長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延續「感恩教育」?
除了農耕,家長可以從生活細節引導孩子感恩。例如用餐前說一句「謝謝農夫和廚師」,或帶孩子去市場認識不同的食材來源。當孩子明白每一道食物背後都有許多人的付出,他們更能從心底產生感恩之情,而不只是表面上的禮貌用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