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音樂在幼兒認知發展中的角色

對孩子來說,音樂是一種語言,可以和內心情感、大腦發展甚至身體控制緊密連結。幼兒時期(0-6歲)被稱為「音樂能力的關鍵期」,孩子在這階段對聲音特別敏感,能夠分辨節奏、旋律的變化,並用身體去回應。
研究也指出,孩子的音樂能力發展通常是先從聆聽與模仿開始,逐步過渡到能主動創作或演奏。換句話說,當孩子在音樂中拍手、哼唱,甚至模仿敲擊時,他的大腦其實正在練習「聽、記、做」的複合能力。這些看似簡單的舉動,正是日後語言、數學邏輯和專注力養成的基礎。
聖奇幼兒園依照孩子不同年齡層的身心發展,在中班引入太鼓、大班安排小提琴,讓孩子們在「動」與「靜」的交錯中,發揮潛能。這樣的幼兒園音樂課程不只滿足孩子愛探索的天性,也讓音樂陪伴他們表達情感、動腦思考,甚至影響生活習慣。

二、中班(4-5歲):太鼓—爆發力與團隊協作

對於4-5歲的孩子來說,精力充沛幾乎是日常的寫照。太鼓課程正好把孩子的「好動」轉換成「有目標的動作」。擊鼓時,手臂需要大幅度地揮動,肩膀與背部的力量必須同時發力,再搭配雙腳的踩踏,整個身體都配合節奏律動。這樣的全身性活動,不僅可以鍛鍊肌耐力與核心,也讓孩子在「動」的過程裡學會「收」與「放」。
更重要的是,太鼓是團體性的樂器,孩子們必須跟著同一個節奏,才能讓鼓聲整齊有力。當有人落拍,整個團隊的和諧就會被打亂。就像一場接力賽,哪怕只是其中一棒慢了一點,都會影響整體表現。孩子在太鼓中也能體會到這種「彼此牽動」的關係,進而更願意為團隊努力。

三、大班(5-6歲):小提琴—耐心與精細控制

與中班強調動態能量不同,大班孩子需要逐漸培養「靜下來」的能力。小提琴課程正是最好的媒介。拉小提琴需要孩子同時控制弓法、指法和音準,任何細微的偏差都能馬上被聽見。這種高要求的精細動作,能鍛鍊孩子的手眼協調與專注力,也幫助他們在情緒上學會「慢下來,並且再試一次」。
小提琴學習更是一種長期的過程。不同於敲鼓立刻就有聲音,小提琴的聲音需要反覆練習才能逐漸悅耳。讓孩子面對「延遲滿足」的挑戰,也培養他們面對挫折的勇氣與耐性

四、給家長的小建議:音樂帶給孩子的專注力與挫折調適

音樂教育的價值,不在於孩子是否能成為專業演奏家,而是在於這個過程帶來的能力養成。當孩子在鼓聲中找到節奏,或在琴弦上不斷修正音準,他其實正在練習兩件關鍵能力:專注與挫折忍受力。
許多孩子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會經歷「起初很興奮 → 發現困難 → 想要放棄」的循環。這時,父母的角色不是糾正,而是陪伴與鼓勵。與其急著要求「拉對音、打對拍」,更重要的是肯定孩子「願意再試一次」的態度。音樂天然提供了「錯誤—修正—再嘗試」的歷程,正好能成為孩子培養韌性的養分。
家長在日常中可以這樣做:

  • 設立小目標

    例如每天專心練習5~10分鐘,練完後可以讓孩子想做的事,而不是一次就要完成整首曲子。

  • 過程性的讚賞

    與其說「怎麼練那麼久還拉不太準?」,不如說「寶貝,你今天比昨天更專心了!」。

  • 把學習轉為遊戲

    例如設計「節奏拍手比賽」、舉辦家庭小演奏會等等,讓孩子感覺音樂就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
就像澆花一樣,孩子的學習需要每天的小水滴,而不是一次性的強力水柱。當孩子在音樂裡學會專注與堅持,他們也會把這份能量延伸到課業、人際互動與未來挑戰中。這也是許多家長在尋找新竹市幼兒園藝術課程推薦時,特別看重的一點。

 關於聖奇幼兒園  

五、音樂與情感表達 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出口

孩子可能無法用語言清楚表達「我今天很開心」或「我覺得難過」,但一首快樂的歌、一段低沉的旋律,卻能讓情緒被釋放與接納。
在課程中,老師會引導孩子用鼓聲表達「生氣」、用琴聲表達「溫柔」,這些經驗讓孩子逐漸理解,情感不是只能壓抑,而是可以用適當的方式傳達。對家長而言,這也提供了一個與孩子互動的窗口:當孩子演奏一段特別用力的節奏時,不妨問一句「你今天是不是有點生氣?」這樣的對話,比單純的詢問更自然,也更能幫助孩子整理內心世界。

六、把音樂融入家庭日常

新竹幼兒園推薦音樂課程只是開端,真正能延伸效果的,是家長在家庭中的陪伴。其實不需要昂貴的設備,也能讓音樂成為日常的一部分。

  • 一起唱歌:用最簡單的兒歌當日常儀式,例如洗澡時唱歌、睡前哼唱,都能加深孩子的安全感。

  • 生活中的聲音:把廚房的鍋碗瓢盆變成打擊樂器,讓孩子發現聲音的多樣性。

  • 聆聽與分享:播放不同風格的音樂,邀請孩子說「聽起來像什麼顏色或天氣」,培養抽象思考與想像力。

有時候,家人一起拍手接龍、用桌面當鼓點,孩子都會笑著跟上節奏。這樣的小互動,就像是一場沒有規則卻充滿默契的遊戲,讓音樂成為家裡的共同語言,孩子也會自然地提高對聲音的敏銳度。

七、音樂是孩子成長的地圖

從中班的太鼓到大班的小提琴,聖奇幼兒園設計的音樂課程,不是單純的才藝養成,而是一條探索自我與理解世界的道路。孩子們在鼓聲中學會專注,在琴弦間練習耐心,在旋律裡找到情感的出口,也在團體合奏中體驗到合作的價值。
對家長而言,音樂課程提供的不只是技能,更是一個觀察與陪伴孩子成長的契機。當孩子能從音樂中獲得自信、韌性與快樂,這份能力將成為他們一生受用的寶藏。

八、常見問題 Q&A

Q1:如果孩子一開始沒有音準或節奏感,學音樂還有幫助嗎?

會的!音準與節奏感並不是天生的,而是可以透過訓練逐步建立。幼兒階段的學習重點不在於演奏是否完美不跑調,而是「感受與嘗試」。即使孩子一開始拍子不穩,隨著反覆練習和身體律動,他的大腦會逐漸形成對聲音與節奏的敏感度。這種後天培養的過程,比一開始是否「有天份」更重要。

Q2:孩子如果半途失去興趣,家長怎麼幫助孩子的持續學習?

持續性來自於「環境」與「方式」的支持。家長不需要每天強迫孩子長時間練習,而是把音樂融入日常生活,例如固定睡前一起聽音樂、周末安排簡單的家庭演奏時光。當孩子覺得音樂是生活的一部分,而不是額外的負擔,就能自然延續興趣。

Q3:音樂課程會影響孩子其他課業或專注力嗎?

研究指出,學習音樂不僅不會影響課業,反而能增進專注力、記憶力與自律性。因為演奏樂器需要同時調動手眼協調、聽覺敏感與專注控制,這些能力會延伸到數學邏輯、語言表達與閱讀理解。很多家長觀察到,孩子在持續接觸音樂後,做功課時能更快進入狀態。

Q4:孩子適合從幾歲開始接觸樂器?

一般來說,3歲左右即可從律動課程或簡單敲擊樂器開始,重點在於遊戲化的體驗,而不是技術訓練。進入4-5歲,可以嘗試節奏明顯的太鼓或打擊樂;到5-6歲,則能逐步挑戰小提琴、鋼琴等需要精細動作的樂器。

 聯絡我們,預約參觀